为贯彻通识教学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打造通识课程特色,使课程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月11日下午14:30,《信息技术与社会》课程建设推进会在汇江楼105展开,此次会议由通识教学部科学教研室主任杨倩老师主持,《信息技术与社会》课程组全体教师参与,会议还特别邀请了《苏格拉底、孔子所开创的世界》课程团队负责人张娴雅老师做课程经验分享。

课程改革有阵痛,效果良好强心针
会议一开始,杨老师开宗明义,指出《苏格拉底、孔子所开创的世界》作为部门建设较早的课程,历经几次改革,日臻成熟,有很多课改经验可以援引到《信息技术与社会》课程建设中。接着,张娴雅老师表示《苏格拉底、孔子所开创的世界》课程在建设改革中也经历过阵痛期,尤其是要从传统教学转变为话题式教学。但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目前整个课程的运作已上正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体验都大大提升。之后,杨老师及课程组与张老师就“如何选题、每章问题设计封闭与否、是否需要重难点、讨论如何开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对话交流,理清了《信息技术与社会》课程建设的思路。最后杨老师肯定了《苏格拉底、孔子所开创的世界》课程建设的科学性,总结了课程组可以借鉴的方面,希望《信息技术与社会》课程可以借他人之经验,起课程之沉疴。

课程大纲待“动刀”,团队老师齐聚力
在与张老师交流之后,杨老师也从心理学课程的建设为课程组做了分享,杨老师表示《信息技术与社会》课程内容偏专业,可以调整为话题式的大纲,且每个话题均需体现“信息技术”与“社会”的交叉融合。接着课程团队成员基于本课程特点各抒己见,课程负责人黄延果老师针对如何选择合适话题为小组成员做出示范,提出标题要贴近学生生活,能迅速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例如“AI抢了谁的饭碗?”、“大数据杀熟:最懂你的人伤你最深”。张晟老师为大家讲解了“主题”、“话题”、“问题”的区别,并提出可以将电影与课程结合,如以电影《巨额来电》引入网络诈骗的话题。社会学背景的金姝妤老师提出社会层面还有诸如金融、跨境等领域,话题可以选择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奇点危机以及模因革命。沈敬容老师提出话题选择可以从“社会”板块入手,再去选择“信息技术”,提出了如“手机:是否让人类更孤独?”等话题。接下来杨老师和黄老师就课程建设内容对各位老师进行了合理分工。各位小组成员纷纷表示,话题式的大纲会使授课内容更聚焦、重点更突出,并愿意为此做出改变。

众人拾柴火焰高,课程的成熟得益于课程组各位老师的不懈努力和其他老师的无私分享与指导。前路虽远且长,但乘风破浪会有时,《信心技术与社会》课程的改革已扬帆起航。
撰稿:沈敬容
摄图:黄延果
(通识教学部供稿)